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大力提高農民素質,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新型農民,就必須盡快實現農村職業教育各方面的創新。
一是農村職業教育理念的創新。不同的職業教育理念會產生不同的教育和培訓效果。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農村職業教育必須堅持“以農為本”的理念,牢固樹立“服務三農”的意識。即農村職業教育必須要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為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業技術進步服務,為促進農民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服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農村職業教育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二是農村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的創新。職業教育本身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要有一個好的管理體制,才能更好地發揮職業教育的作用。當前,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分散辦學、分散管理、“各自為政”的現象十分突出,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為此,必須盡快構建一個政府統籌協調、部門密切配合的新型管理體制,徹底打破農村職業教育體系上存在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分散管理的格局。
三是農村職業教育模式的創新。農村職業教育模式必須在堅持因地制宜、實用有效原則的基層上,根據特定的社會背景、區域經濟基礎、自然資源以及區域文化背景等加以選擇,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在實際工作中,要積極探索農村職業教育市場化運作的模式,積極走“職校+公司+農戶”這種產學結合道路。突出實用性和實效性,使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學了能用、用能致富。
四是農村職業教育體系的創新。新型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應該是以高等職業(成人、繼續教育)教育為龍頭、中等職業教育(農業中專學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教育)為骨干、農村中小學教育為基礎的系統化的教育體系。有了這種具有一定層次性、系統性、開放性和完整性的教育體系,再配合“日校加夜校,一師兼兩教”的教學方式,就能夠為促進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提高農民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加快農業科技的進步提供更好的服務和保證。
五是農村職業教育內容的創新。農村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農民素質,培養和造就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的新型農民。因此,農村職業教育的課程和內容必須緊緊圍繞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來設置。在現階段,為了適應農村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要有針對性地設置一些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專業和品牌特色專業,以便使農村職業教育的內容能夠與新農村建設同步、與現代農業的發展同步。
六是農村職業教育投入機制的創新。促進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加快農村職業教育投入機制的創新,徹底解決農村職業教育資金匱乏的問題。為此,需要充分調動民間與社會力量投資和參與農村職業教育的積極性,積極鼓勵和支持多元化的社會資金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資為主、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人格局,以彌補政府資金供給主體功能的缺失,為農村職業教育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杜爽 作者單位:河南行政學院經濟管理教研部)(來自中安教育網)
|